第二節 統計的誤用
統計的誤用

在進行統計調查時,選擇及正確地運用合適的抽樣數據收集和分折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誤用任何一種方法都可導到不正確的結論。

以下列舉一些利用統計把事實扭曲的例子。


  1. 利用「平均數」誤導讀者

    例如,某間公司五位員工的月薪為

    \(\qquad \qquad $8200 \; , \; $8700 \; , \; $9100 \; , \; $34000\)

    則,

    平均值 \(= $(8200 + 8700 + 9100 + 34000) \div 4\)
    \(= $12000\)

    你覺得月薪\(\;\$12000\;\)能否很正確地反映出實際的狀況?




    1. 其中一位員工的月薪 \(= $34000\) 比其他的高很多,因而拉高了員工的平均月薪。
    2. 若樣本的數目大,則這情形便不會出現。

  1. 曲解百分數

    例如,訪問員在一地鐵站中進行訪問。他們發覺已受訪問的八位乘客中,四位乘客使用八達通。

    因此,他們聲稱\(\; 50 \%\;\)的地鐵乘客都選用八達通。

    你覺得這說法能否很正確地反映出實際的狀況?



    1. 收集數據的方法可能有問題。
    2. 樣本的數目太少,因此這結論很有誤導性。

  1. 利用圖像對數據的誤示

    例如,下表所示為某一套教科書在過去三年售出的數目。

    \(\;\;\)年份 \(2001\) \(2002\) \(2003\)
    \(\;\;\)數目 \(4100\) \(4300\) \(4700\)

\(\qquad\) \(\qquad\)

以上三個棒形圖均根據上表的數據畫出。為甚麼驟眼看來它們產生不同的效果?



雖然三個棒形圖均根據同一組的數據畫出,但它們所採用的標度並不同:

  1. \($0 - $5000\)
  2. \($3000 - $5000\)
  3. \($4000 - $4800\)

  1. 樣本欠缺代表性

    例如,某百貨公司為了解顧客對其新裝修的意見,公司經理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從尊貴顧客名單中選出十個樣本,並進行電話訪問。

    你覺得以這方法抽出樣本訪問能否很正確地反映出實際的狀況?



    以這方法抽樣本,缺點如下:

    1. 尊貴顧客未能包括百貨公司顧客的總體。
    2. 尊貴顧客可能只光顧消費比較高的貨品,因此他們的意見可能只反映售賣高級貨品的部門的新裝修。

    在現實生活中,若所得的樣本欠缺代表性,便未必能夠完全反映總體的特性。

    改善方法: 可在百貨公司的大門入口或在各部門派人,以簡單隨機抽樣選出適當數量的樣本。


上一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