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是一個科學理論,需要以自然的例子作為驗証,才能肯定其真實性。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斑點蛾。
斑點蛾是英國常見的昆蟲,喜歡在樹幹上棲息。斑點蛾本多擁有淺色翅膀,在淺色的樹幹上具偽裝作用,減少被鳥類捕獵的機會。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科學家發現城市中斑點蛾種群的翅膀漸漸變得深色。因為工業化之後城市的樹幹都被煤煙燻黑了,而擁有黑色翅膀的斑點蛾此時具有較佳的保護色,具有生存優勢。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環境的改變如何影響不同生物表現型的生存機會,以致種群的特徵出現改變的情況。
斑點蛾的自然選擇
花園蔥蝸牛是歐洲常見的蝸牛,常見於花園之中。花園蔥蝸牛的外殼的花紋與顏色多樣化,有許多不同的顏色和斑紋。
科學家發現,在不同的生境,具不同特徵的花園蔥蝸牛的數量比例是不同的。這證明不同的特徵,在不同的生境下,生存機會也會出現差異。
花園蔥蝸牛的自然選擇
在大多數情況下,某些特徵是缺陷或疾病。然而,在獨特的環境之中(在自然選擇壓力下),這些特徵卻能提高物種的生存機會。鐮狀細胞性貧血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鐮狀細胞性貧血會傷害紅血球的細胞膜,導致局部缺血和梗塞,患者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歲。然而,由於瘧原蟲不能輕易入侵鐮狀紅血細胞,因此在瘧疾流行的地區(如非洲撒哈拉以南),患有鐮狀細胞性貧血反倒成為具有優勢的特徵,當地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口患有這種疾病!
鐮狀細胞性貧血的自然選擇
儘管進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見證著物種不斷改變特徵,以適應環境和提高生存機會的例子。
抗生素的出現,對細菌構成很大的生存壓力。科學家漸漸發現細菌種群出現抗藥性,而具抗藥性的細菌比例正不斷提高,甚至導致部份抗生素失效,這正是細菌適應了具抗生素環境而出現特徵改變的例子。
細菌的自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