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2 生命起源的理論

直接先備知識模組: 生物多樣性 原子與放射衰變 指數

自古以來,人類面對著地球上眾多不同的生物,皆常常思考生命起源的問題:究竟身邊的動、植物,以至人類自己,是如何出現的?於本課題中,你會認識到人類對生命起源的概念的演進。

內容簡介 學生應學習 學生應能
第一課 自然發生論與生源論

古代的人們看到腐屍上、糞便裡長出了蛆蟲,或是糧食放久了生出蛀蟲,便以為生物是直接由無生命物質產生出來的。但 雷迪 巴斯德 兩位科學家進行實驗,得出「一切生物來自生物」的結論,即生命皆是源自生物;當第一個生命出現後,便藉著生物的生殖功能繁衍後代。

第一節 自然發生論和生源論的概念
  • 體會人類對生命起源解釋的演進
  • 體會實驗設計與理論的驗証過程
第二課 化學進化理論

「生源論」並沒有解答「最初的生命是如何出現」的問題。科學家根據原始大氣的成份,提出化學進化假說,來解釋第一個生命出現的過程。

第一節 化學進化假說的概念
  • 認識原始地球大氣的環境
  • 認識米勒的實驗
  • 理解第一個生命出現的假說
第三課 宇宙理論

有部份現代科學家認為,化學進化假說產生生命的機率太低,而提出「地球上的生命是沿自宇宙」的理論。

第一節 宇宙理論的概念
  • 體會對生命的起源存有不同的解釋
  • 認識來自隕石的証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