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可溶和不可溶,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質的溶解度。我們如何定量地比較某種溶質在溶劑中溶解的程度呢?目前,我們接觸的大部分溶質都是固體。固體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是這樣定義的:在一定的溫度下,一種固體在 \(100 \text{ g}\) 某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被定義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例如,\(20^{\circ} \text{C}\) 時,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36 \text{ g}\)。這表示 \(20^{\circ} \text{C}\) 時,\(100 \text{ g}\) 水最多溶解 \(36 \text{ g}\) 氯化鈉。

溶解度是物質的一項物理性質。影響固體物質在某溶劑中的溶解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溫度。很多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會隨溫度升高而明顯變大,如硝酸鉀和硫酸銅(II);部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變化影響不大,如氯化鈉;少量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會隨溫度升高而下降,如硫酸鋰。

除溫度外,在描述溶解度時,需要清楚說明溶質和溶劑。這是因為同一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例如,\(20^{\circ} \text{C}\) 時,氯化鈉在酒精中的溶解度 \((< 0.1 \text{ g})\) 遠遠小於它在水中的溶解度 \((36 \text{ g})\)。

溶解度曲線
上一節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