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物質的溶解度
可溶和不可溶

溶解度指的是在特定溫度和壓強下,溶質在溶劑中被溶解的程度。溶質是否能溶解在溶劑中,可以粗略地用可溶 (soluble) 和不可溶 (insoluble) 來描述。

  • 若溶質 \(\text{A}\) 能夠在溶劑 \(\text{B}\) 中溶解而形成溶液,我們描述為「\(\text{A}\) 可溶於 \(\text{B}\)」。例如,食鹽可溶於水。
  • 若溶質 \(\text{A}\) 不能在溶劑 \(\text{B}\) 中溶解,我們描述為「\(\text{A}\) 不溶於 \(\text{B}\)」。例如,砂石不溶於水。
可溶與不可溶
稀溶液、濃溶液和飽和溶液

我們還會用稀溶液 (dilute solution) 和濃溶液 (concentrated solution) 來粗略地描述溶質在溶液中質量百分比的大小。只含有少量溶質的溶液,稱為稀溶液;而含有大量的溶質的溶液,則稱為濃溶液。例如,硫酸在水溶液中的質量百分比 \(< 70\%\) 的溶液,被稱為稀硫酸;而硫酸在水溶液中的質量百分比 \(\ge 70\%\) 的溶液,被稱為濃硫酸。

然而,在外界條件 (如溫度和壓強等) 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質量的溶劑所能溶解的溶質是有限的。隨著被溶解的溶質愈來愈多,最終,溶液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質,這樣的溶液稱為飽和溶液 (saturated solution)。此時,溶液的狀態稱為「飽和狀態」。

飽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質
上一節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