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保育
認識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一個區域中生物、基因或生態系多元化的程度,例如熱帶地區的雨林,是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地區,比起沙漠和極地生態系,生物更多元化。生物多樣性越高的地方,生態系就越穩定。

生物多樣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因、物種和生態系。

三種生物多樣性

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樣性的高低是個重要的指標,它說明了一個區域的多項價值及其重要性:

  •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生物是自然生態的重要部份,生物之間及至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都存在複雜的互動關係。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會對生態系的運作造成影響。
  •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自然生態提供各種資源供人類社會使用,例如木材、漁獲、食水等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能保障可再生資源的生產。
  • 從精神層面的角度來看,自然生態可以滿足人類的美學和消閒需要。在大自然進行康樂活動,能豐富人類的精神生命。此外,從道德層面來看,人類作為地球生態圈的一份子,不應該消滅任何其他物種的生存機會。

生物多樣性在生態方面的重要性

香港海岸公園中有大量海洋生物,在其中進行康樂活動,能豐足人類的精神生命

生物多樣性面對的威脅

生物多樣性正面對多種威脅,包括生境遭受破壞、外來物種入侵、過度開發和全球暖化等。

生物多樣性的減低的過程中,會出現物種滅絕,即某個物種完全消失。事實上,觀乎地球的歷史,大量的物種在過去已經因為自然的緣故而滅絕。然而,近二百年來的人類活動卻使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例如著名的渡渡鳥,原本棲息於印度洋的毛里裘斯,在 17 世紀中業卻因為人類的狩獵而滅絕。

生物多樣性面對的威脅

已滅絕的渡渡鳥

生境的保育

生物多樣性面對多項威脅,社會需要保育措施保護自然生態,生境和物種都需要保育。

保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就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維持生態系的循環和運作。第一種生境保育是設立保護區,保護區內不准捕捉野生生物、破壞自然環境,生火、露營等活動都有一定的限制,以防止山火等災害發生。

第二種生境保育方法,就是重建受破壞的生態系,例如遭破壞 (因過量砍伐與山火) 的林地,進行重新造林,種植樹苗,以期待在一段時間內重新建立林地生態,吸引林地生態中的各個物種棲息。對瀕危的物種,也可以進行遷地保育,為牠們建立適合生存的生境。

香港的自然保護區

重新造林是重建受破壞生態系的方法之一

物種的保育

為了保存生物多樣性,除了保育生境以外,我們也可以保育物種。

保育的對象多是瀕危物種,牠們因人類過量捕獵、或生境被廣泛破壞,而面臨絕種的危機。例如大熊貓、北極熊、藍鰭吞拿魚等。

本港的自然生境也有瀕危物種 (共 200 多個動物物種和 100 多個植物物種),如綠海龜、盧文氏樹蛙、黑臉琵鷺、小花鳶尾等。

瀕危物種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和《林區及郊區條例》所保護,管有和售賣受保護物種,均屬違法。而《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則規定任何出進口和管有瀕危物種,都需要向漁護署申請許可證。

受保護的香港瀕危物種

任何象牙製品都受《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限制

小結
  • 生物多樣性指一個區域中生物、基因或生態系多元化的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因、物種和生態系
  • 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經濟和精神層面都擁有多方面的重要性
  • 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多種威脅,包括生境遭受破壞、外來物種入侵、過度開發和全球暖化等
  • 生境的保育包括設立保護區和重建受破壞的生態系
  • 物種的保育包括保護特定瀕危的物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