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水波的折射
觀察折射現象


在上一節,我們討論了直線水波以垂直於界面的方向穿越不同水深區域時,水波性質的變化。若水波以其他角度於這些區域間穿越的話,情況會有不同嗎?

便預設模擬了水波從深水區以一定角度進入淺水區。結果顯示水波除波速與波長出現變化外,水波的傳播方向也出現改變:

      當水波從深水區到淺水區,傳播方向
  • 折向
  • 折離
法線;
      當水波從淺水區到深水區,傳播方向
  • 折向
  • 折離
法線。


以上這個現像稱為折射 (refraction)。事實上,從實驗中可觀察到,當水波以一定角度進入不同水深的區域,越過區域間分界線時,傳播方向便會改變。要理解波的傳播方向為何改變,這個可以從水波折射的波陣面圖中看出來。

【波向為何改變?】
在水深不同的地方,波速會不同。當水波從一個區域進入另一個水深不同的區域時,波陣面某部分會先越過分界面,這部分的波陣面的速率會先發生改變(見(a))。而波陣面上其他仍未到達分界線的部分,會以原本的速率繼續傳播。這一快一慢,便使波陣面的方向改變了(見(b))。當波陣面方向改變了,由於傳播方向永遠垂直於波陣面,波的傳播方向也改變。


本程式模擬一列連續的水波以角 \(i\) 從區域 1 傳播至區域 2,\(i\) 就是入射波向線與法線(圖中虛線)間的夾角。若設定水波於兩個區域有相異的波速(即 \({{v}_{1}}\) \(\ne \) \({{v}_{2}}\)),可代表兩區域的水深不同。按「動畫」可演示水波的運動。
波陣面圖顯示當水波進入水深不同的區域時,波長改變了。在波陣面 A 和 B:(a) 由於波陣面的一部分已進入淺水區,另一部分仍處於深水區,造成波陣面的不同部分有速率差異;(b) 令已進入淺水區的波陣面部分有方向變化。
(按 ">" 切換另一幅圖)
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關係


本小節會看看如何描述折射。一如描述水波的反射般,運用波陣面圖、繪出射線,可表示水波在不同區域的傳播方向。如所示,當水波從深水區進入淺水區時,射線會改變方向。我們可量度射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定量描述折射前後水波的傳播方向變化多少。一些與折射有關的詞彙可參考下方說明。

折射發生時,入射角、折射角,以及波在不同介質中波速的數學關係是:

\(\displaystyle{\frac{\sin i}{\sin r}=\frac{v_1}{v_2}}\)                              

其中 \(i\) 和 \(r\) 是波分別在介質 1 中的入射角和在介質 2 中的折射角;\(v\) 的下標表示水波所在的介質。對於波速在介質 1 與介質 2 的比率,科學家給其定義為介質 2 相對於介質 1 的折射率 (refractive index),以符號 \(n\) 表示:

折射率   \(\displaystyle{{{n}_{1→2}}\equiv \frac{v_1}{v_2}=\frac{λ_1}{λ_2}=\frac{\sin i}{\sin r}}\)

【例子】
,水波以一定的角度從一深水區傳播到淺水區,然後又從淺水區傳播到另一較深水的區域。這情況下:

  • 當水波從深水區傳播到淺水區,射線折向法線,\(i\) 
    • \(=\)
    • >
    • <
     \(r\);
  • 當水波從淺水區傳播到深水區,射線折離法線,\(i\text{’}\)
    • \(=\)
    • >
    • <
     \(r\text{’}\)。

提提您要留意,如果射線與法線平行 (\(i=0°\)),即是傳播方向垂直於分界線時,水波的傳播方向便不會改變!



波陣面圖展示一列直線連續波從深水區(介質 1)進入淺水區(介質 2)時的折射,\(\lambda \) 和 \(v\) 分別代表水波的波長和波速。圖中涉及的詞彙包括:分界線:介質 1 和介質 2 之間的分界;法線:垂直於分界線的直線(這裡以虛線表示);入射角:介質 1 中射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通常以 \(i\) 表示;折射角:介質 2 中射線與法線之間的夾角,通常以 \(r\) 表示。
水波以一定的角度從一區域傳播到另一水深不同的區域,穿越後再傳至另一深水區域。請啟動動畫,觀察水波傳播方向的變化。點擊「顯示參考線」可觀看標示。
上一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