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光線和光束
光束是甚麼?


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大家有沒有留意光是如何傳播的?陰天的時候,望向遠處的雲間,偶爾會看見穿過雲間的光。這一道光,在光學上稱為光束。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光束形態,便會發現光束的邊緣是直線()。由此可知:

在同種的均勻介質中,光是直線傳播的。

這裡所指的介質,於情境中就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把光說成「光線」或「光束」,又或者「一束光」。 然而在光學上,光線和光束的意思是不同的():光線 (light ray) 就是纖細的光束;光束 (light beam) 則是由無數光線組成的。我們會用光線圖來表示或記錄光的傳播方向()。如所示,光束可根據其形態分為:

  • 平行光束:平行光束的兩邊是平行的。平行光束中每條光線都以相同的方向傳播,互相平行。
  • 會聚光束:離光源愈遠,會聚光束就會愈窄,然後會聚於一點。會聚光束中的光線會愈來愈密,會會聚於一點。
  • 發散光束:離光源愈遠,發散光束就會愈闊,仿似由後方某一點散射出來。會聚光束中的光線會愈來愈疏。只要把光線向後延長,就會發現光線會在光源的位置相交。

光束的邊緣為直線,這表明光乃直線傳播。要看見東西,就要有光線射進眼睛內。但是從雲間射出來的光並不是射向我們的眼睛,為何我們會看見它呢?原來當光束射向空氣中,它會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粒反射(參考 i - iv)。部分被反射的光,會射到我們的眼睛。若空氣中充滿了微粒和塵埃,眼睛便接收到光束經過的空間中每點反射過來的光線,令我們看見光束的形態
在光學實驗中,我們常觀察光線箱射出來的光線,找出光的特性。例如雷射光源發出來又幼又直的光束,就是光線
在光線圖中,光的傳播方向是用一條中間帶有箭頭的直線來表示,而這條直線也代表光線。當要表示光束時:(a) 可以用多條光線來表示,如平行光束便可用一組平行線來表示;(b) 我們也可以在光線之間填上顏色來表示光束
如何看見物體?


我們能夠看見物體,原因是眼睛感覺到來自物體的光線。那麼光線的來源是甚麼?在光學上,物體可以分為發光體非發光體(見):

      發光體是   
  • 本身能發光
  • 不會發光
的物體;
      非發光體是
  • 本身能發光
  • 不會發光
的物體。


雖然非發光體不能發光,但來自光源的光線在物體上會出現反射,再進入我們的眼睛。接下來,我們要瞭解光線是如何從物體射到眼睛的。無論物體是否會發光,都可以把它考慮為由無數點的光源組成。由於每點光源會向四方八面發出光線((a)),所以只要眼睛向著物體,就能接收到部分由光源射出的光束。因為物體表面上每一點都會發出或反射光線,即所有從物體射到眼睛的光線就如(b) 所示。要表示從物體射到眼睛的光束,可只畫出物體上下兩端發出的光線來代表,如(c) 和 (d) 所示。

細心留意(c) 的話,會發現從物體上點光源射進眼睛的光束,似乎是發散的。然而,這是當物體與眼睛很接近時的情況。事實上,當物體距離眼睛愈遠,到達眼睛的光束的發射程度便愈小、愈趨平行。由此推演可知,從很遙遠的物體射來的光束則是平行的(見)。


(a) 太陽、火焰、電腦顯示器等,都是發光體;樹木、月亮、電腦鍵盤等,就是非發光體。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件很多都是非發光體。(b) 當發光體發出的光直射到眼睛,我們便會看見發光體了。(c) 非發光體雖然不會發光,但能夠把光線反射。當眼睛接收到被非發光體反射過來的光,便能看見非發光體。不過,若在缺乏光源的環境中(如漆黑的房間內),我們便看不見非發光體了
(a) 從一點光源射到眼睛的光束乃成圓錐形,所以這部分的光束稱為光錐。光錐的底部,大小跟瞳孔一樣。因為物體表面上每一點都會發出或反射光線,所以當眼睛注視著一件物體時,物體上所有射到眼睛的光錐就如圖 (b) 所示。(c) 為了簡化光線圖,通常只會用物體上下兩端發出的光束代表所有光錐;(d) 有時我們只會畫出物體上下兩端發出的光線,再進一步簡化光線圖。
(a) 當物體很接近眼睛時,由物件射到眼睛的光束是發散的;(b) 當物件處於較遠的位置,眼睛接收到的光束發散程度就會較小;(c) 當距離愈遠,到達眼睛的光束就會愈趨平行;(d) 而從很遙遠的物體射來的光線,例如由星星或太陽射來的光,雖然當初是發散的,但到達眼睛時就會變成平行。所以我們可以說,來自無限遠的光束是平行的。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