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次原子粒子
次原子粒子

直至十九世紀末,科學家仍然相信原子是一些極細小的實心球體。但是,後續的研究證明,原子是由一些更細小的粒子構成的,這些構成原子的微粒被稱為「次原子粒子」 (subatomic particles)。

事實上,除了氫原子 (氫原子只含有 \(1\) 個質子和 \(1\) 個電子,不含中子) 之外,原子均是由三種次原子粒子——質子 (proton)、中子 (neutron) 和電子 (electron) 組成的。

  • 質子和中子集中於原子中央的一個細小而高密度的區域,這個區域稱為「原子核」 (nucleus)。
  • 電子位於原子核外,並處於高速運動狀態。

相對原子而言,原子核極其微小,原子內的絕大部分空間是被電子佔據的。

在原子內部,原子核只佔據十分微小的空間,電子則在核外運行。由於原子的尺寸十分細小,因此電子的位置和軌跡難以分辨。科學家常用「電子雲」來描繪電子在某處出現的機率。
探索活動

利用,找出次原子粒子的相對質量和相對電荷。

原子結構
  1. 改變次原子粒子的數目,記錄「相對質量」、「正電荷」和「負電荷」的變化。

    相對質量 正電荷 負電荷
    質子數增加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中子數增加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電子數增加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 增加 1
    • 不變
    • 減少 1
  1. 根據上述觀察,推測:

    1. 若質子的質量為 \(1\),那麼,中子的質量
      • 約等於 1
      • 約等於 0
      ;電子的質量為
      • 約等於 1
      • 約等於 0
    2. 若質子所帶電荷為 \(+1\),那麼,中子所帶電荷為
      • 0
      • −1
      ;電子所帶電荷為
      • 0
      • −1

次原子粒子的相對質量和相對電荷

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真實質量都很小。但是,三者相比,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致相同,而電子的質量則遠小於質子和中子,僅約是質子或中子質量的 \(1/1837\)。因此,當原子內每增加一個質子或中子,原子的相對質量增加 \(1\);而當電子數目增加時,原子的相對質量幾乎不變。

次原子粒子 質量 \(\text{(kg)}\) 相對質量
質子 \(1.6726 \times 10^{-27}\) \(1\)
中子 \(1.6749 \times 10^{-27}\) \(1\)
電子 \(9.1094 \times 10^{-31}\) \(1/1837\)

質子、中子和電子所帶的電荷亦是不同的。

  • 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荷 。

  • 質子所帶正電荷的量 \(=\) 電子所帶負電荷的量。

因此,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相對電荷分別是 \(+1\)、\(0\) 和 \(−1\)。

由於原子內的質子數目與電子數目相等,因此,整體而言,原子是不帶電荷的,即原子是電中性的。

次原子粒子 所帶電量 \(\text{(C)}\) 相對電荷
質子 \(+1.6022 \times 10^{-19}\) \(+1\)
中子 \(0\) \(0\)
電子 \(-1.6022 \times 10^{-19}\) \(-1\)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