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人口的增加,以及科技的進步,都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這些壞影響越來越深遠和顯著。自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環保意識興起,各地的國家與人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措施。

推行環保措施的同時,也必須顧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就衍生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能滿足人類今天的需要,同時又不損未來需求的發展模式。

很多時候,環境保護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會影響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例如限制使用廉價卻含硫量高的煤作發電用途,會增加發電廠的營運成本,間接導致電費提升。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必須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這樣對社會才是最有利的。

可持續發展需顧及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漁業

在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中,資源管理是一個重要的範疇。因為若人類無節制地用盡所有資源,未來就不能再使用該資源。若有適當的管理,一些再生資源將能長時間長期使用,供應人類社會的需要。

漁業便是其中一項再生資源。自古以來,人類皆捕捉水生生物作食物,水生生物都有自己的繁殖循環,一段時間後便能補充被捕捉的個體。所以只要避免過度捕撈,漁業便能持續發展。

多項措拖均有助漁業維持在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包括立法、重建和教育。

使漁業維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蘇眉是瀕危物種,消費者應避免食用

農業

農業生產糧食,是人類社會的主要食物來源,對社會和經濟都很重要。然而,不適當的農業行為有機會破壞環境,甚至使土地變得不再適合用作生產食物,因此適當的農業管理對可持續發展是必須的。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幾點是需要留意的,包括土壤侵蝕、土壤肥沃度、水資源和防治害蟲。

使農業維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社會很重要

林業

樹木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只要有系統的管理,消耗的速度不高於樹木生長的速度,就能維持可持續發展。 

對於森林的管理,有幾個重點需要留意:

使林業維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經過規劃的伐木場

小結
  •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能滿足人類今天的需要,同時又不損未來需求的發展模式
  •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必須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
  • 多項措拖均有助漁業維持在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包括立法、重建和教育
  •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留意土壤侵蝕、土壤肥沃度、水資源和防治害蟲
  •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留意管制砍伐、修復森林、保護生態和社區參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