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提出的雙基因雜交遺傳規律,最關鍵的假設,是非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時是自由組合的。要證明這一點,單憑 (上一節提及) 第二子代的表達型推論,未算完整,是需要進行測交實驗。如能獨立地證明雜合的第一子代配子包括了 4 種基因型,這會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的強力證據。
因此,測交的設計要以揭示第一子代配子的基因型為目的。測交品系的基因型,需要是被測基因座 (Y 和 R) 的隱性純合子,即是 yyrr 。測交的遺傳圖如下:
基於獨立分配定律推測測交實驗的結果
在以上的測交設計,測交後代的表達型直接反映了第一子代配子的基因型。孟德爾進行了這項測交,實驗結果跟預期一樣,四種測交後代比例平均,支持假說。
孟德爾推測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是自由組合
獨立分配定律的另一重要驗證,是確立它的本質和分子機制。分子遺傳學一個重要發現,是 DNA 長分子成若干段,每段能獨立地被分配進配子。這些 DNA 分段,就是染色體。染色體獨立分配進配子,是獨立分配定律的基礎。
配子是從母細數細胞分裂製成。在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會配對排列在細胞的赤道位置,由細胞紡錘絲分別拉向細胞兩極,配子就從母細胞分配到一半等位基因。
由於紡錘絲捕獲染色體的過程是隨機的,因此 2 條同源染色體被分配進某配子的機會均等。多條非同源染色體的配搭,就能造成大量組合。
兩對等位基因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去向
決定豌豆粒顏色和形狀的基因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
對獨立分配定律的認識,可以應用在改良品種上,例如奶牛。
奶牛的生長和產奶量是兩個不同的性狀,可以假設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根據獨立分配定律,這兩種奶牛的雜交後代中,兩個基因自由組合,有可能出現生長既快、產奶亦多的新品種。
雜交的第一子代基因型是雜合,因此第二子代的個體有不同基因型,從畜牧角度看,品質不穩定。透過不斷地雜交、選種、再雜交,新品種的繁殖機會被人工地增加,直至相關基因座都變成純合,後代就能保持穩定的品質了。類似的育種技術,廣泛應用在畜牧業和種植業。
奶牛雜交培育新品種示意圖
對於雙基因遺傳基因型的概率問題,我們可以使用龐式表進行分析。除此之外,還可以藉助數學中的乘法原理,簡化計算。
乘法原理的基本內容是:兩個獨立事件同時出現的機會率 = 事件1 單獨出現的機會率 x 事件2 單獨出現的機會率
根據孟德爾的發現,兩個不同基因的遺傳是彼此獨立的,即“兩個獨立事件”,所以乘法原理適用。下面有幾個基於第二子代的概率計算的例子
運用龐式表分析基因型
事實上,獨立分配定律不僅適用於雙基因,也適用於多基因的遺傳(當多基因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你看,即使是同一胎所生的小狗,由於不同基因獨立分配、自由組合的緣故,牠們的樣子各有不同。基因重組是造成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孟德爾從單一基因入手,先簡單再複雜,一步步發現遺傳的基本規律,這種科學的探索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一胎小狗,性狀可以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