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一對對比性狀的雜交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

在一項實驗中,孟德爾利用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進行雜交:

  1. 他挑選了一項容易分辨的豌豆特徵 —— 莖的高度,並培育了純種高莖品種和純種矮莖品種。

  2. 假如把同一種豌豆進行交配(授粉),他發現純種高莖豌豆親代會產生高莖後代,而純種矮莖豌豆親代會產生矮莖後代。

  3. 假如把兩個品種(即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進行雜交,後代會是高莖、還是矮莖呢?還是有其他情況呢?

高度相差懸殊的兩個豌豆品種

顯性和隱性遺傳特徵

孟德爾發現,當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進行雜交,產生的第一子代 (F1) 全都是高莖豌豆。

這代表第一子代的每一株豌豆,雖然同時擁有「高莖」和「矮莖」兩種性狀的遺傳,卻只表達了其中一種(高莖)。

為甚麼會得出這樣的實驗結果?以下是幾個可能:

  1. 巧合 —— 如果只以少量樣本進行實驗,則或然率可能成為重要因素。但孟德爾的實驗數據來自超過 1000 株豌豆,因此這可能性十分低。

  2. 第一子代都是純種高莖豌豆,即它們只遺傳了親代的高莖性狀,矮莖性狀則沒有被遺傳或被破壞。

  3. 第一子代都是雜種,即它們同時擁有高莖和矮莖兩種性狀的遺傳,但高莖的表達掩蓋矮莖的表達。也就是說,性狀按其表達與否,分為顯性性狀(高莖)和隱性性狀(矮莖)。

怎樣才能得知可能性 2 和 3 哪一個是正確?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親代和第一子代

隔代表達與性狀分離比

孟德爾讓第一子代 (F1) 進行自花授粉,產生的第二子代 (F2)中不僅有高莖豌豆,還有矮莖豌豆。

由此他推論到在之前的純種高莖和純種矮莖雜交實驗中,產生的第一子代並不是純種高莖,而是雜種,它們遺傳了的隱性性狀(矮莖)並沒有永遠消失,只是在第一子代中暫時隱藏起來。

換言之,當生物個體同時遺傳了顯性和隱性性狀,只有顯性性狀會表達出來,而隱性性狀的表達則被壓抑。

那麼,為甚麼在第二子代中會出現隱性性狀(矮莖)呢?孟德爾留意到,第二子代中高莖∶矮莖的比例約為 3∶1。其後他進行了豌豆其他對比性狀的實驗,他發現其他的實驗也顯示相似的結果:第一子代全部表現一種性狀,而第二子代則出現性狀分離,而且分離比例接近 3∶1(右圖)。

孟德爾相信這不是偶然的現象,背後必定存在具普遍性的規律,而他對遺傳學最大的貢獻,就是為這個「3∶1」的比例提出了正確的解釋。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其他六種對比性狀的實驗數據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第一子代和第二子代

孟德爾對實驗結果的闡釋

根據實驗數據,孟德爾對遺傳機制提出了以下假說:


  • 每個遺傳性狀都由一對「遺傳因子」決定。
  • 每個純種親本都擁有兩個相同的遺傳因子,例如純種高莖豌豆擁有兩個高莖因子,而純種矮莖豌豆擁有兩個矮莖因子。
  • 產生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都會分開,因此親本產生的每個配子只有每對遺傳因子的其中一個。
  • 兩個親本進行雜交時,兩個來自不同親代的配子會結合,產生的第一子代從每個親本獲得一個因子,例如每棵第一子代豌豆都獲得一個高莖因子和一個矮莖因子。
  • 在第一子代中,只有顯性的遺傳因子(高莖因子)能夠表達出性狀。
  • 和親本不同,第一子代能產生兩類配子,分別帶有顯性和隱性的遺傳因子
  • 當兩棵第一子代進行自花授粉,配子會隨機受精,所產生的第二子代中會出現兩種對比性狀。

以上的解釋歸納成孟德爾第一定律,或稱為分離定律︰生物的特徵都是由成對的遺傳因子所控制。形成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會分離,而每個配子只含每對遺傳因子的其中一個。

小結
  • 生物的等位基因控制了其性狀表達。等位基因通常分為顯性和隱性。
  • 在單基因遺傳中,互動:
    1. 顯性等位基因的表達會抑制隱性等位基因的表達;
    2. 個體只要遺傳了顯性等位基因,都會表達出顯性性狀;
    3. 只有一個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性狀才會表達。
  • 如果個體中一個基因的所有等位基因相同,就該基因而言,個體被稱為純種;如果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個體被稱為雜種
  • 孟德爾第一定律(分離定律)︰生物的特徵都是由成對的遺傳因子所控制。形成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會分離,而每個配子只含每對遺傳因子的其中一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