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置換反應
鎂與硫酸銅(\(\text{II}\))溶液的反應

將鎂條放入藍色的硫酸銅(\(\text{II}\))溶液中,會觀察到鎂慢慢溶解,另有暗紅棕色的金屬銅在鎂條表面形成,而原本的藍色溶液則逐漸褪色。反之,若將銅放入硫酸鎂溶液中,則沒有任何反應。即

\[ \begin{align*} \ce{ Mg(s) + CuSO4(aq) &-> MgSO4(aq) + Cu(s) \\ Cu(s) + MgSO4(aq) &->\llap{{\times}\,\,\,\,}{不反應} } \end{align*} \]
鎂可以將銅從硫酸銅(\(\text{II}\))溶液中置換出來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金屬活性序中位置較高的金屬 (\({{\text{M}}_{\text{1}}}\)),可將位置較低的金屬 (\({{\text{M}}_{\text{2}}}\)) 從它的化合物水溶液中置換出來,反之則不行。這是為甚麼呢?

實際上,鎂與硫酸銅(\(\text{II}\))溶液的反應是分兩步進行的。

  1. 首先,活性較高的金屬的原子會失去電子,形成陽離子。例如,在鎂與硫酸銅(\(\text{II}\))溶液的反應中,鎂失去電子,變為鎂離子。因此,我們觀察到鎂慢慢溶解。

    \[\ce{Mg(s) -> Mg^2+ (aq) + 2e^-} \]

  2. 然後,活性較低的金屬的陽離子,接收活性較高的金屬所釋出的電子,轉變為金屬原子。例如,在鎂與硫酸銅(\(\text{II}\))溶液的反應中,銅(\(\text{II}\))離子接收鎂原子所釋出的電子,變為銅原子。因此,我們觀察到溶液逐漸褪色,並有金屬銅生成。

    \[\ce{Cu^2+ (aq) + 2e^- -> Cu(s)} \]

整個反應過程可用離子反應式表示為:

\[\ce{Mg(s) + Cu^2+ (aq) -> Mg^2+ (aq) + Cu(s)} \]
置換反應

一種元素 \(\ce{A}\) 把另一種元素 \(\ce{B}\) 從它的化合物 (假設是 \(\ce{BX}\)) 中置換出來的反應,稱為置換反應 (displacement reaction)。用化學反應式可表示為:

\[\ce{A + BX -> AX + B}\]

金屬間的置換反應很容易利用活性序解釋。在活性序中位置較高的金屬活性較高,其原子更容易失去電子以形成陽離子,所釋出的電子被活性較低的金屬的陽離子接收,令其轉變成金屬原子。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