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涵蓋範圍很廣,按頻率由高至低,分別為 \(\gamma\) 射線、\(\text{X}\) 射線、紫外線 (\(\text{UV}\))、可見光、紅外線 (\(\text{IR}\))、微波 (\(\text{microwave}\)) 和無線電波 (\(\text{radio waves}\))。可見光只是電磁輻射中波長介於 \(380-700 \text{ nm}\) 之間的部分。電磁輻射具有波的性質,亦具有粒子的性質 (這稱為波粒二象性)。它的載體是光子 (photon),光子是具有能量的。

\[E = h\nu = \frac{hc}{\lambda } \]

其中,\(h\) 是普朗克常數,為 \(6.63 \times 10^{-34} \text{ J s}\),\(c\) 是光速,為 \(3.00 \times 10^8 \text{ m s}^{-1}\)。

電磁光譜 (將滑鼠置於可見光光譜上移動,可觀察可見光的能量、頻率和波長的變化)
電磁輻射與化學物種的相互作用

化學物種均傾向處於能量較低的狀態。其中,具有最低能量的狀態,是最穩定的狀態,稱為基態;比基態具有更高能量的狀態,稱為激發態。在吸收輻射所提供的能量後,化學物種會由基態或較低的激發態,躍遷至較高的激發態。

例如,基態氫原子吸收輻射後,其電子可從最低能級 (即距離原子核最近的電子層) 躍遷至較高能級 (即距離原子核更遠的電子層),變為激發態氫原子。分子的情況則較複雜。由於分子的運動包括平動、轉動、振動、和電子在不同能級間的躍遷,因此,分子吸收輻射後,可能會由原本較低的平動、轉動、振動或電子能級,躍遷至較高的能級。通常,分子的平動能級躍遷所需的能量最低,其次是轉動能級躍遷,然後是振動能級躍遷,電子能級躍遷所需的能量則最高。

另一方面,處於較高能級的化學物種不穩定,傾向於返回較低能級。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會以光的形式,釋放多餘的能量。

由於平動、轉動、振動和電子能級均是不連續的,並且特定能級之間的能量差是固定的,因此,某一特定化學物種在不同能級間躍遷時,需吸收或釋放特定頻率的輻射。例如,氫原子的電子從第二能級躍遷到第三能級,只能通過吸收頻率為 \(4.57 \times 10^{14} \text{ Hz} \) 的輻射來實現;而當它從第三能級躍遷到第二能級時,則會釋放相同頻率的輻射。這個特徵頻率的輻射的能量是 \(3.03 \times 10^{-19} \text{ J} \),正是氫原子第二電子能級與第三電子能級之間的能量差。

氫原子的吸收和發射光譜
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