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名稱: | 對流層 |
海拔高度: | 0 - 12 km |
主要組成成份 (體積百分比) : | |
N2 : 78.08% | O2 : 20.95% |
Ar : 0.93% | CO2 : 0.03-0.04% |
H2O : 0 (沙漠中) - 5% (熱帶雨林中) |
簡介: |
對流層是所有氣層中最薄的一層。但是,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對流層內集中了佔大氣總質量約 75% 的氣體和幾乎所有的水蒸氣。 |
對流層內的空氣上冷下熱,令其對流運動非常顯著;再加上水和雜質的存在,令對流層成為所有氣層中天氣現象 (如風、霜、雨雪等) 最為複雜多變的一層。 |
大氣層名稱: | 平流層 |
海拔高度: | 12 - 50 km |
主要組成成份 (體積百分比) : | |
N2 : 78.08% | O2 : 20.95% |
Ar : 0.93% | CO2 : 0.04% |
簡介: |
隨海拔高度增加,平流層的大氣溫度起初基本不變,而後迅速上升。由於平流層內大氣上熱下冷,因此,幾乎沒有上下對流。 |
平流層內集中了大氣中約 90% 的臭氧。具有最高臭氧濃度的區域 (海拔約 15 - 30 km) ,稱為「臭氧層」。臭氧能濾掉大多數陽光紫外線,保護著地球及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其侵害。 |
大氣層名稱: | 中間層 |
海拔高度: | 50 - 85 km |
主要組成成份 (體積百分比) : | |
N2 : 78.08% | O2 : 20.95% |
Ar : 0.93% | CO2 : 0.04% |
簡介: |
於中間層內,大氣溫度再次呈現下降趨勢。在中間層頂部,大氣溫度降至 −80 °C 以下。 |
每天,有數以百萬計運行於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其中的絕大部分,與中間層內的氣態粒子相撞,產生肉眼可見的光跡,即「流星」。 |
大氣層名稱: | 熱成層 |
海拔高度: | 85 - 500 km |
主要組成成份 : | |
海拔 80 - 110 km: | N2 和 O2 |
海拔 110 - 500 km: | N2 / O |
簡介: |
於熱成層內,隨海拔高度增加,大氣溫度迅速上升至數千攝氏度。但熱成層的空氣非常稀薄,不會令人感到溫暖。熱成層中的部分氣體分子因受到太陽輻射而處於高度電離狀態,形成電離層。 |
現役國際太空站均於熱成層中部 (海拔約 320 - 380 km) 的固定軌道上運行。 |
大氣層名稱: | 外大氣層 |
海拔高度: | > 500 km |
主要組成成份 : | O / He / H |
簡介: |
外大氣層是地球大氣層與星際空間之間的過渡地帶,它與外太空之間並無明顯的界限。 |
外大氣層中的氣態粒子因太陽輻射而具有極高的能量和速度。但由於外大氣層內的大氣密度極低,因此,氣態粒子間很少發生碰撞。其中部分速度較快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而散逸至星際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