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學家發明了可降解的塑膠,但由於成本問題,現被廣泛應用的塑膠還是以聚乙烯、聚丙烯等不可降解的塑膠。
當這些塑膠用品被大量棄置時,就會構成環境問題。
我們在處理塑膠廢物時,最常用的手法包括堆填、焚化、高溫分解和循環再造。
現時大多數的塑膠產品都是由熱塑性塑膠製成,因此只要經過適當的分類,就可以把相同物料構成的塑膠廢物重新塑造成有用的物件。
這既減輕堆填區或焚化爐處理塑膠廢物的壓力,也降低對環境構成的破壞。
同時,塑膠是石油化工的產物,循環再造能夠減少石油的消耗。
循環再造能把沒有價值的塑膠廢物轉化成有用的物品。
熱塑性塑膠的循環再造主要涉及 \(4\) 個步驟:
分類:把不同物料構成的塑膠廢物各歸其類,通常這也是最困難的一步,主要因為要靠有限的人手,十分費時;
切碎:把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塑膠廢物切成碎片,使這些碎片能輕易進入加熱的機器。
熔化:在加熱後,熔融的塑膠就可以被重新塑造成不同的形狀。
鑄模:把熔融的塑膠注入鑄模之內,重新造型。
為了使塑膠回收更有效率,環保署實施塑膠編碼制度,各種塑膠用品都要附有編碼標籤。
編碼 | 縮寫 | 塑膠 |
---|---|---|
![]() |
PET |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
![]() |
HDPE | 高密度聚乙烯 |
![]() |
PVC | 聚氯乙烯 |
![]() |
LDPE | 低密度聚乙烯 |
![]() |
PP | 聚丙烯 |
![]() |
PS | 聚苯乙烯 |
![]() |
OTHER | 其他 |
但是,循環再做的過程困難重重:
把塑膠廢物與其他廢物分開很困難,因這需要靠賴市民的自律與合作,政府難以完全掌握其中。在香港,政府鼓勵市民把塑膠樽放入指定的塑膠回收箱以便循環再做。
將不同種類的塑膠廢物分開很困難。現今各國和地區廣泛採用美國塑膠工業協會發展出來的分類編碼(如右表所示),以方便將不同的塑膠物料製成的物品進行分類。
去除塑膠中的添加劑如抗氧化劑、色素、穩定劑、填充劑、發泡劑和增塑劑很困難。
大部分塑膠經多次循環再做後會失去原來的性質。
循環再做的成本高,並不合乎經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