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平衡常數的測定
虛擬實驗

實驗目的:測定冰乙酸和乙醇酯化反應的平衡常數(酸作為催化劑)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l} \right)\ \text{+}\ \text{C}{{\text{H}}_{\text{3}}}\text{C}{{\text{H}}_{\text{2}}}\text{OH}\left( \text{l} \right)\ \rightleftharpoons \ \text{C}{{\text{H}}_{\text{3}}}\text{COOC}{{\text{H}}_{\text{2}}}\text{C}{{\text{H}}_{\text{3}}}\left( \text{aq} \right)\ \text{+}\ {{\text{H}}_{\text{2}}}\text{O}\left( \text{l} \right)\]

點擊相應的步驟,了解實驗過程的具體操作。然後,根據指引完成數據處理部分以獲得該反應的平衡常數。

第一步:製備冰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

製備冰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
酸鹼滴定法測定原混合物中冰乙酸的含量
酸鹼滴定法測定加熱回流前混合物中冰乙酸和酸催化劑的含量
酸鹼滴定法測定加熱回流後混合物中冰乙酸和酸催化劑的含量
實驗數據處理

前面已經介紹如何進行實驗測定酯化反應的平衡常數。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如何處理這些實驗數據,從而獲得該反應的平衡常數。點擊相應的步驟並通過回答問題了解詳細的計算過程。

第一步:計算原混合物中冰乙酸的濃度。

計算物質濃度的一般步驟:
  1. 寫出中和作用的化學反應式,確定酸與鹼之間的摩爾比;
  2. 寫出酸與鹼之間摩爾數關係的表達式;
  3. 計算酸(或鹼)的濃度(本實驗中,需要計算的是乙酸的摩爾濃度)。

實驗測得中和 \(1.00\ \text{c}{{\text{m}}^{\text{3}}}\) 的原混合物中的乙酸需要 \(29.85\ \text{c}{{\text{m}}^{\text{3}}}\) 的濃度為 \(0.25\ \text{mol}\ \text{d}{{\text{m}}^{-3}}\) 的氫氧化鈉溶液。那麼,原混合物中乙酸的濃度是 \(\text{mol}\ \text{d}{{\text{m}}^{-3}}\)(答案保留至小數點後兩位數字)。

題解:

氫氧化鈉溶液與乙酸反應的化學反應式如下: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aq} \right)\ \text{+}\ \text{NaOH}\left( \text{aq} \right)\ \to \ \text{C}{{\text{H}}_{\text{3}}}\text{COONa}\left( \text{aq} \right)\ \text{+}\ {{\text{H}}_{\text{2}}}\text{O}\left( \text{l} \right)\]

可以看出:乙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摩爾比為 1:1,

即:\({{n}_{\text{C}{{\text{H}}_{\text{3}}}\text{COOH}}}\ =\ {{n}_{\text{NaOH}}}\)

其中:

\(\displaystyle{{{n}_{\text{C}{{\text{H}}_{\text{3}}}\text{COOH}}}\ =\ \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aq} \right) \right]\ \times \ \frac{1.00}{1000}\ \text{d}{{\text{m}}^{\text{3}}}}\)

\({{n}_{\text{NaOH}}}=\ 0.25\ \text{mol}\ \text{d}{{\text{m}}^{-3}}\ \times \ \displaystyle{ \frac{29.85}{1000}\ } \text{d}{{\text{m}}^{3}}=\ 7.46\ \times \ {{10}^{-3}}\ \text{mol}\)

所以,

\(\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aq} \right) \right]\ =\ 7.46\ \text{mol}\ \text{d}{{\text{m}}^{-3}}\)

即原混合物中乙酸的濃度是 \(7.46\ \text{mol}\ \text{d}{{\text{m}}^{-3}}\)。

注意:滴定加熱回流後的混合物時,消耗的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既包括中和混合物中的乙酸,又包括加入的催化劑(硫酸)。

下表展示了中和 \(1.00\ \text{c}{{\text{m}}^{\text{3}}}\) 不同時刻的混合物時,所需氫氧化鈉溶液(\(0.25\ \text{mol}\ \text{d}{{\text{m}}^{-3}}\))的體積。

滴定實驗 混合物 \(\left( \text{1}\text{.00}\ \text{c}{{\text{m}}^{\text{3}}} \right)\) 消耗氫氧化鈉的體積 \(\left( \text{c}{{\text{m}}^{\text{3}}} \right)\)
I 原混合物 \(29.85\)
II 原混合物 + 酸 \(29.92\)
III 回流後的混合物 \(12.51\)

通過計算可知:加熱回流後,混合物中乙酸的濃度是 \(\text{mol}\ \text{d}{{\text{m}}^{-3}}\)(答案保留至小數點後兩位數字)。

題解:

對比滴定實驗 I 和 II 可知:中和 \(1.00\ \text{c}{{\text{m}}^{3}}\) 混合物中的硫酸,需要 \(0.07\left(=29.92-29.85 \right)\ \text{c}{{\text{m}}^{3}}\) 的氫氧化鈉溶液。

所以,在滴定實驗 III 中,實際用於中和乙酸的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是 \(\text{12}\text{.44}\left(=12.51-0.07 \right)\ \text{c}{{\text{m}}^{\text{3}}}\)。

由於:\({{n}_{\text{C}{{\text{H}}_{3}}\text{COOH}}}\ =\ {{n}_{\text{NaOH}}}\)

其中:

\({{n}_{\text{NaOH}}}=0.25\ \text{mol}\ \text{d}{{\text{m}}^{-3}}\times \displaystyle{ \frac{12.44}{1000}\ } \text{d}{{\text{m}}^{3}}=3.11\times {{10}^{-3}}\ \text{mol}\)

\(\displaystyle{{{n}_{\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aq} \right) \right]\times \frac{1.00}{1000}\ \text{d}{{\text{m}}^{\text{3}}}}\)

計算可知:

\(\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aq} \right) \right]=3.11\ \text{mol}\ \text{d}{{\text{m}}^{-3}}\)

即加熱回流後,混合物中乙酸的濃度是 \(3.11\ \text{mol}\ \text{d}{{\text{m}}^{-3}}\)。

計算其它物種濃度的一般步驟:
  1.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反應式;
  2. 列出已知的物種的初始濃度和平衡濃度,計算其濃度變化;
  3. 根據反應式計算其它物種的濃度變化,從而得出各物種的平衡濃度。

根據上述計算可知:加熱回流前冰乙酸的濃度為 \(7.46\ \text{mol}\ \text{d}{{\text{m}}^{-3}}\),而加熱回流後冰乙酸的濃度為 \(3.11\ \text{mol}\ \text{d}{{\text{m}}^{-3}}\)。由此可計算平衡混合物中其它物種的濃度分別為(答案保留至小數點後兩位數字):

  • 乙醇的濃度是   \(\text{mol}\ \text{d}{{\text{m}}^{-3}}\); 
  • 乙酸乙酯的濃度是 \(\text{mol}\ \text{d}{{\text{m}}^{-3}}\); 
  • 水的的濃度是 \(\text{mol}\ \text{d}{{\text{m}}^{-3}}\)。 

題解:

根據化學反應式可知,所涉及物質的濃度變化為 \(1:1:1:1\)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l} \right)\ \text{+}\ \text{C}{{\text{H}}_{\text{3}}}\text{C}{{\text{H}}_{\text{2}}}\text{OH}\left( \text{l} \right) \rightleftharpoons \ \text{C}{{\text{H}}_{\text{3}}}\text{COOC}{{\text{H}}_{\text{2}}}\text{C}{{\text{H}}_{\text{3}}}\left( \text{aq} \right)\ \text{+}\ {{\text{H}}_{\text{2}}}\text{O}\left( \text{l} \right)\]

由已知條件可知:冰乙酸的濃度變化為 \(-4.35\left(=3.11-7.46 \right)\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所以:

  • 冰乙酸和乙醇的平衡濃度為:\(3.11\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 乙酸乙酯和水的平衡濃度為:\(4.35\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計算平衡常數的一般步驟:
  1. 寫出該反應的平衡常數的表達式;
  2. 將各物種的平衡濃度代入表達式;
  3. 計算得出平衡常數。

根據所得各物種的平衡濃度,計算在此條件下,冰乙酸與乙醇反應的平衡常數是 (答案保留至小數點後兩位數字)。

題解:

根據化學反應式: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l} \right)\ \text{+}\ \text{C}{{\text{H}}_{\text{3}}}\text{C}{{\text{H}}_{\text{2}}}\text{OH}\left( \text{l} \right) \rightleftharpoons \ \text{C}{{\text{H}}_{\text{3}}}\text{COOC}{{\text{H}}_{\text{2}}}\text{C}{{\text{H}}_{\text{3}}}\left( \text{aq} \right)\ \text{+}\ {{\text{H}}_{\text{2}}}\text{O}\left( \text{l} \right)\]

其平衡常數可表示為:

\[{{K}_{\text{c}}}\ =\ \frac{\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OOC}{{\text{H}}_{\text{2}}}\text{C}{{\text{H}}_{\text{3}}}\left( \text{aq} \right) \right]\left[ {{\text{H}}_{\text{2}}}\text{O}\left( \text{l} \right) \right]}{\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OOH}\left( \text{l} \right) \right]\left[ \text{C}{{\text{H}}_{\text{3}}}\text{C}{{\text{H}}_{\text{2}}}\text{OH}\left( \text{l} \right) \right]}\]

將數據代入,可得:

\[{{K}_{\text{c}}}\ =\ \frac{\left[ \text{4}\text{.35}\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right]\left[ \text{4}\text{.35}\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right]}{\left[ 3.11\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right]\left[ 3.11\ \text{mol}\ \text{d}{{\text{m}}^{-\text{3}}} \right]}\]

所以,該反應的平衡常數為 \(1.96\)。

注意事項

為了獲得較為準確的結果,實驗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請同學們自行點擊相應的部分以了解其中的詳細內容。

注意事項一: 在加熱回流前,將防漰沸小球加進混合物中。

如果在進行酯化反應前忘記了加入放漰沸小球,就會導致混合物受熱不均勻,過度沸騰,嚴重時會導致液體衝出冷凝管。通過下面的虛擬實驗,思考應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對於已經開始回流的混合物,應作如下處理

  1. 關閉本生燈,待瓶內的混合物冷卻後,取下冷凝管;
  2. 從梨形瓶口處小心加入防漰沸小球;
  3. 裝上冷凝管並打開本生燈重新加熱回流。
注意
  • 不能直接從冷凝管上端加入防漰沸顆粒,容易打破梨形瓶底;
  • 必須待溶液冷卻後才能加入防漰沸顆粒,否則可能引起爆沸。
進行酯化反應忘記加入防漰沸小球時,應如何處理?

在酯化反應過程中,加熱回流後定時取 \(1.00\ \text{c}{{\text{m}}^{\text{3}}}\) 樣品進行滴定分析,其結果列於下表:

實驗序號 反應時間(小時) 滴定所需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text{c}{{\text{m}}^{\text{3}}}\))
\(1\) \(0\) \(24.0\)
\(2\) \(0.5\) \(18.5\)
\(3\) \(1.0\) \(10.3\)
\(4\) \(1.5\) \(8.0\)
\(5\) \(2.0\) \(8.0\)
\(6\) \(2.5\) \(8.0\)

根據數據判斷,該酯化反應達至平衡的時間大概是 小時。

題解:

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5\) 小時以後,滴定 \(1.00\ \text{c}{{\text{m}}^{3}}\) 混合物所需的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保持不變,可以認為溶液中冰乙酸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即反應已達至平衡狀態。

測定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時,除了確定反應已達至平衡外,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1. 必須知道反應體系的溫度,並確保溫度保持不變;
  2. 必須儘量保證酸鹼滴定實驗的準確性。

根據你掌握的實驗知識,判斷以下哪些陳述句是正確的。

1. 使用恆溫加熱板代替本生燈,可以提高體系溫度的穩定性。

2. 使用雙口梨形瓶代替單口梨形瓶,用溫度計測體系的溫度。

3. 使用酒精燈代替本生燈,使體系溫度保持穩定。

4. 減少反應物的用量,有利於體系溫度的穩定。

5. 取 \(2.00\ \text{c}{{\text{m}}^{\text{3}}}\) 混合物進行滴定實驗,提高滴定的準確性。

6. 用低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滴定實驗,提高滴定結果的穩定性。

7. 同一樣品滴定三次,然後取平均值,以減少滴定誤差。

8. 同一樣品滴定三次,然後取中間值,以減少滴定誤差。

題解:

  • 陳述句 \(3\) 不正確,因為酒精燈與本生燈一樣,都不能控制體系的溫度。
  • 陳述句 \(4\) 不正確,因為減少反應物用量並不能提高體系溫度的穩定性。
  • 陳述句 \(5\)、\(6\) 不正確,因為兩項操作都不能解決實驗誤差的問題,同時混合物取的越多,反應體系受到的影響越大。
  • 陳述句 \(8\) 不正確,因為三次滴定中,不一定中間值最接近真實值。而應選取平均值以減少由於實驗誤差造成的實驗不準確。
上一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