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生物皆需要大自然的供應才能生存,人類也不例外。我們需要許多不同的天然資源,才能生存,繁衍下一代。而人類需要的天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兩大類別。
可再生資源,就是大自然會不斷產生的資源,例如木材、漁獲、太陽能、淡水等等。由於大自然不斷產生可再生資源,因此若人類消耗可再生的資源的速度低於大自然產生的速度,可再生的資源就不會被耗盡;相反,若人類消耗的速度較快,則有一天資源會被用盡。
可再生資源的例子
不可再生資源,就是大自然不會不斷生產(或是生產速度很緩慢)的資源,如化石能源、金屬和非金屬礦物等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數量有限,一經開採耗盡,就再沒法補充。
由於不可再生資源無法獲得補充,終有一天會完全耗盡,減少消耗的速率,甚至以其他資源代替,才是長遠之計。
不可再生資源的例子
在本課,我們首先討論農業。自公元前八千年發生了農業革命,農業一直是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藉著馴化多種植物成為農作物(如大小麥、稻米)、以及馴養多種動物成為牲畜(如豬、牛、羊、雞),人類由此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得以承擔更多人口的需要。
農業為人類帶來豐裕的糧食,但同時亦會對環境造成各種破壞:
農業是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
林業,就是在林地獲取各種天然資源的產業,例如木材、橡膠、棕櫚油等等。由於樹木是不斷生長的生物,所以從林業獲取的資源都屬可再生資源。
林業提供人類社會眾多的資源,但同時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溫帶與熱帶樹林區域:過去與現在
林木被砍伐後容易出現土壤侵蝕
人類藉捕撈和養殖的方法,獲得大量水生生物(如魚類、甲殼類等)作為食物,這樣的產業統稱為「漁業」。
漁業主要分為捕撈和水產養殖兩大類別,捕撈就是在大自然的水生生態系(如海洋、湖泊等)直接捕捉野生水生生物;而水產養殖則是在固定的地方飼養水生生物。雖然兩種方法都為人類提供大量的食物,但兩者皆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世界捕撈與水產養殖的變化
各種漁業方式:拖網、流刺網、水產養殖
為了供應人類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人類在野外開採各種礦石,例如煤、鐵等等。這樣的產業統稱為「礦業」。
礦石多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經大量開採後會被耗盡而無法獲得補充,另外礦業為環境帶來各種破壞:
淘金的過程中使用有毒的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