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系是一個圖表,紀錄了一個家族內數代成員的數目、血緣關係,以及特定生物特徵的基因型和表達型。在研究人類的遺傳之前,我們需先認識如何制作譜系圖,以記錄各項遺傳資訊。
製作譜系時,通常:
描述某家族三代人耳垂形態的譜系
人類正常有 46 條染色體。即由於人類是二倍體,每條染色體都有對應的同源染色體,所以通常會形容人體有 23 對染色體。
在 19 世紀末,由於顯微鏡的技術進步,人們開始發現這 23 對染色體中,有一對形狀差異較大,而且其組合規律和性別有直接關聯。
今天,我們把這對控制了性別的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其餘 22 對形狀相似、與性別決定無關的染色體,則統稱為「常染色體」。常染色體的遺傳規律在男女都相同。
性染色體有兩種: X 染色體和 Y 染色體。如果人類個體遺傳了 2 條 X 染色體,該個體會發育成女性;若遺傳了一條 X 染色體和一條 Y 染色體,就發育成男性。
男性(左)和女性(右)的染色體
性染色體 X(左)和 Y(右)
性別的遺傳遵循孟德爾規律,取決於 X 和 Y 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簡單來說,下一代是男還是女,取決於形成合子的精子帶有 X 還是 Y 染色體。
正常人體的性染色體組型,只會是 XX 或 XY。如果遺傳過程出現錯誤,導致合子出現如 XXX 和 XXY 等異常的性染色體組型,出生的嬰兒便會患上遺傳病;或是胚胎發育自動停止,導致孕婦自然流產。
性別的遺傳圖
不少地方的傳統文化有重男輕女觀念。在這些社會中,傳統上,未有誕下男嬰的婦女往往受歧視,被歸咎是決定嬰兒性別的源頭。
遺傳學已證明,性別由精子的染色體控制,因此是完全由父體控制,無關母體。右圖的龐氏表顯示,只要父親產生的兩種精子數目相同,產下男孩或女孩的機會亦相同,即都是 1/2。
很多已發展國家的男女出生比例,均出現男性稍高的現象 (男性多 2 - 8%) 。科學界仍在尋找背後的生物學原因,特別是男性年齡對精子的影響。
不過,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最大因素,不是生物學原因,而是社會文化因素:不少國家仍有普遍的嬰兒性別歧視,形成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對社會影響深遠。在香港,15 歲或以下人口的男女比例為 1.06∶1.00 (2006年的數據)。
2006 年世界各國 15 歲以下人口的男女比例。深藍色-女多於男;淺藍色-男多於女不超過 6%;粉紅色-男多於女 6% 以上;紅色-男多於女 13% 或以上
性別遺傳的龐式表